茅溪的潜力核心是什么?丨古蔺科考行⑦

2025-08-02 行业资讯 万阅读 投稿:本站作者

茅溪的潜力核心是什么?丨古蔺科考行⑦

酱酒产业已经进入冷静期。

据权图酱酒工作室统计,2024-2025年生产季,我国酱酒整体产能较去年下沙季减少10万吨左右。

细看这10万吨的消长,呈现着截然不同的流向。

地方主流与中小酱酒企业,合计减少了超过15万吨的产能;与之相对,头部酱酒企业及部分业外资本的身影,却在产能地图上悄然扩张了约5万吨。

行业专家由此判断,2018-2022年酱酒繁荣周期带来的产能扩张,到2024年已进入拐点。

“冷静期”的暗流,正不动声色地淘洗着河床。谁在坚守,谁已退场?赤水河的波光,映照着答案。

七月底,赤水河左岸的四川古蔺茅溪镇。由古蔺经开区主导的“中国酱酒之乡(茅溪组团)科学考察活动”到达此处。

视线所及,四川国醴酒业的自动化酿造项目正在建造,巨大的厂房轮廓清晰,部分厂房已经投产。从郎酒酿酒二十三班的车间望向窗外,一线暗红的赤水河水,在烈日下奔腾。对岸,草木葱茏,山势起伏。

这里是古蔺茅溪镇,与声名远扬的茅台镇,仅一水之隔。它属于四川,却紧贴着贵州的边界线,静静地伫立在赤水河左岸。

左岸的风土密码

5天时间,科考队从赤水河古蔺段的马蹄镇、白泥镇、永乐街道、太平古镇、二郎镇一路走来,看生态、看地貌、看水文,最后聚焦茅溪镇的核心地带——赤水河岸。

诚如其名,赤水河最神奇的是随季节变化的河水颜色。每年5月端午节前后,碧波滔滔的赤水河都会因为雨季的来临,河水颜色变为暗红色。

这一奇观要持续到10月重阳节雨量骤减之时才会结束,届时河水又恢复清澈透明。这河水变色的秘密,恰恰是两岸能出好酒的关键。

河海大学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建生表示,西藏内流区巨量的冰川融水,其实悄悄渗入了地下深处。

这些水在地下长途跋涉,流经炽热的火山岩区域时,带走了岩石里的铁、镁、钙、锶等宝贵矿物质。最终,富含矿物质的“地心之水”沿着云贵高原的断裂带涌出,形成了赤水河。

而端午到重阳河水变红,正是这股深循环地下水带来的铁被氧化、吸附在河岸砂岩上的结果;而两岸标志性的紫红色泥岩,则是水中钙质沉淀形成的。这就是茅溪酱酒独特风味的根基。

“赤水河枯水期50%以上是青藏高原深循环地下水,锶含量0.8~1.6mg/L,是普通河水的8倍。”他列举了一组水样数据,指着河岸红色岩层解释道:“这些深循环水携带的锶硫组合,是酱酒风味的核心密码。因此,茅溪酿酒,必须使用本地水,理性优化工艺流程。”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学科学系教授、大气科学与地球物理科普人钱维宏站在岸边观察点补充道:“雨季河水变红,也是两岸紫红泥岩被雨水冲刷下来的结果。重阳节水变清时取水最好,微量元素最丰富,正好对应酱酒重阳下沙的传统酿造时节。”

他特别提到茅溪的地形优势:“看这赤水河在这里拐的大弯,形成的山谷温差能有十几度。这种环境,最适合微生物生长和发酵。”

放眼望去,赤水河奔流不息。它发源于云南镇雄,流经贵州、四川,最后在合江汇入长江。四百多公里的河道,落差巨大,超过一千五百米。正是这巨大的落差,让河谷和山顶温差常常超过十度。

夏天,河谷能热到四十多度,山上却只有二十来度。温差大,岩石就容易风化,形成了这里特有的红土。雨季一来,红土被冲进河里,河水就变红了。大部分红土被冲进长江,少部分留在了赤水河水流平缓的河湾地带,比如土城、习水、二郎形成的三角区,这些地方成了土壤微生物的“聚宝盆”,也是“美酒河谷”的核心区域。

这片红土,也是高粱最需要的生长环境。同时,河谷地形更容易形成稳定的逆温层,非常利于微生物聚集繁衍。

独特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各个因素相辅相成,成就了茅溪镇的酒香。如今,茅溪酱酒产业园区整体规划面积已经达到1.7万亩、投资金额超1000亿元,预计到2035年实现产能19.1万吨,产值1000亿元。

茅溪速度与办公室“三迁”

自然馈赠为茅溪埋下了酱酒的基因,但这远非故事的全部。

一位6次踏访茅溪的观察者感慨道:“从2022年至今,每次到来都感受到新貌,蓝图正一点点在山水间变为现实。”

实际上,茅溪酱酒产业园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规模,不能忽视人的作用。为了干好工作,古蔺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地经历了三次搬“家”。

2019年11月,第一次搬迁。从二郎镇到县城,办公桌上的地图从“支持郎酒”的单一坐标,扩展为覆盖古蔺全域的酱酒组团规划。这是战略的第一次扩容。

2022年4月,第二次搬迁。从古蔺县城到金兰街道东城产业园,工作重心转为支持白酒包材产业发展。这是因为,酱酒产业要形成闭环,必须补齐包装、物流等产业链短板。管委会用行动证明:好酒不仅要酿得好,更要装得好、运得出。

2022年10月,第三次搬迁。从金兰街道东城产业园区搬至距离县城有2个多小时的茅溪镇。古蔺就是要所有资源向这里倾斜。要让茅溪酱酒产业园区成为古蔺白酒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如今古蔺经开区的办公楼,就在临近赤水河岸的群山间。这是一栋两层楼高的简易板房,没有任何装饰,只有贴满院墙的、鼓励生产的标语。

在标语背后,是多年来的艰辛付出。如今,已有所成就。

自2022年破土动工,园区已成功培育“四上”企业二十二家,涵盖工业、商贸、服务、建筑多领域。

招商的磁力同样强劲,郎酒、国醴、丛台酒业、德顺坊、中酒控股、郑氏华仁酱等六家实力酒企相继扎根,更有16家包材配套企业快速建成投产,产业链的筋骨日益强健。

回望2022至2024这关键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累计突破88亿元,贡献税收1.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9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便超过41.5亿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发展含金量——在四川省衡量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中,古蔺经开区连续四年(2020-2023)跻身全省前三甲。

2024年下半年,工信部公布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名单,“古蔺经开区”赫然在列。

但如此高速的规模扩张,并未以透支生态为代价。

茅溪的坚守清晰可见。当时为了追求发展,古蔺经开区依法清退闲置低效的“僵尸企业”;不符合规划、亩均效益低下的企业,通过搬迁补偿等方式腾挪空间;取而代之的是精准引入的行业龙头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伙伴。

面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课题,古蔺县大胆创新,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多元供地模式,优先保障酒业配套需求。仅2023年一年时间,园区便腾退低效厂房超过2.7万平方米,同时盘活利用厂房资源4万余平方米。

生态优先的理念,同步深植于产业循环的构建中。 

污水处理厂等关键配套设施紧锣密鼓地推进,茅溪正着力构建酿酒生态循环系统。例如,路德生物通过生物技术处理,将酒糟变为高附加值生物饲料,构建起 “酒糟利用-生物饲料产出”的循环链条,既减少污染,又开拓经济新增长点,践行绿色生产。

另外,污水处理厂的点位设置也始终被置于战略高位。据了解,该处理厂负责净化园区酿酒工业废水,目前一期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行,日处理量可达4000立方。

沉淀中的茅溪

茅溪的巨变,引得专家们纷纷驻足惊叹。

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李维京则对“茅溪速度”与“茅溪精神”印象深刻:“短短一年多,边建设边投产的高效率,堪称新时代的‘深圳速度’。”

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里已初显成效。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白酒学院院长张文学表示:“最初几年考察茅溪时几乎一片空白,如今一座现代化的完整生产园区拔地而起,其变化之大,令人震撼。”

然而,茅溪的优势,远不在于速度。

在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张百平看来,茅溪拥有三大显著优势:

首先是地域空间广阔,从河边到山上的发展纵深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其次是依托四川省强大的经济总量和文化背景,拥有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第三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茅溪对酱香白酒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另外,相较于酱酒行业的骤然冷却,古蔺似乎更早地进入了冷静期。

古蔺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总工会主席许学清表示,“我们不简单追求产能数字的堆叠,而是聚焦于更核心的价值——比如,3万吨真正被市场认可、被投资者青睐的优质酱酒,其带来的综合效益可能远超预期。” 

这表示茅溪的奔跑,已经从追求“快”转向追求“好”与“久”。

在许学清的思考中,古蔺酱酒产业未来应该有几个精进的方向。

例如,突出产区价值,让赤水河产区的整体声音更响亮;融合多元文化,把少数民族风情、红色记忆、地域精神与经营者个性文化融入酒产业;深耕生态价值,用科学认知筑牢产区根基;最终,深入实施“六个世界一流培育工程”,朝着千亿级优质酱酒产业集群的目标稳步迈进。

这份价值追求,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坚实的科学认知之上。

 在深入的科学考察后,专家组得出初步考察意见:

“古蔺产区(茅溪组团),沿赤水河左岸49公里长的黄金河岸线建造,地处云贵高原北部峡谷地带、赤水河臂弯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河谷影响下形成特色河谷小气候,产区内高温、高湿的水热组合为酱香型白酒的生产提供独特的酿造环境和微生物种群;特有的紫红土层含有酱酒酿造关键的矿物质元素。自然和次生植被与产区建设和谐共生,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合理,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完整,产区设计理念先进,人文历史和酱酒文化资源丰富,具备成为中国酱酒核心产业园区的充分条件,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竞争力。”

陈建生进一步点明了茅溪的潜力核心在于理性与定力:“在风土气候的天然优势下,茅溪若能保持科学理性和战略定力,未来不可限量。”

如今,变红的赤水河依旧不舍昼夜地奔腾;而在它的臂弯里,茅溪的酱酒产业,正以一种更深沉、更稳健的姿态沉淀营养、积蓄力量、向上生长。

声明:泸州白酒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mayi@126.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