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浓香型白酒,作为中国白酒四大基本香型之一,因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卓越的风味特征而享誉中外,业内亦尊称为"泸香型"。这一称谓源自其典型代表——被誉为"浓香鼻祖"的泸州老窖特曲,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堪称中国酿酒史上的活态文化遗产。
浓香型白酒的感官特征极具辨识度:开坛之际,馥郁的窖香如春风拂面,瞬间充盈整个空间;入口时,酒体绵柔似绸,甘洌清甜如饮甘露,在舌尖绽放出层次分明的味觉盛宴;细品之下,前调的甜润与中段的醇厚完美协调,落口时又如云朵般轻柔绵长;及至尾韵,则余香袅袅,净爽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鲜明的风味特征,恰似一首精心谱写的味觉交响曲,成为评判浓香型白酒品质高下的金科玉律。
从科学角度剖析,浓香型白酒的独特魅力源于其风味骨架——己酸乙酯。这种酯类物质犹如酒体中的"灵魂成分",其含量通常高达200mg/100mL以上,在众多呈香物质中独占鳌头。它赋予酒液那令人沉醉的窖香气息,仿佛将百年老窖的岁月精华凝聚其中。辅以适量的丁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风味物质,共同编织出浓香型白酒那复杂而和谐的香气图谱,成就了其"香冠群芳"的王者风范。
基本信息浓香型白酒的特点是窖香浓郁,香味协调。其主要成分以己酸乙酯为主体。主要以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五粮液等也属浓香型。酿造原料以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剑南春、沱牌、洋河大曲、古井贡酒等酒为代表,以浓香甘爽为特点,发酵原料是多种原料,以高粱为主,发酵采用混蒸续渣工艺。发酵采用陈年老窖,也有人工培养的老窖。在名优酒中,浓香型白酒的产量最大。四川,江苏等地的酒厂所产的酒均是这种类型。浓香型白酒 以“无色透明、窖香优雅、绵甜爽净、柔和协调、尾净香长、风格典型”名扬海内外。泸州老窖国宝窖池以其独一无二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酿造史上的奇迹,其精湛的酿酒工艺为世界酿造蒸馏酒之最。沿革发展浓香型白酒又称“泸香型”,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特点是窖香浓郁、绵甜爽净,主体香源成分为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其中己酸乙酯含量远高于清香型和酱香型白酒,还含丙三醇及以乙酸为主的有机酸,协调口味,乙缩醛构成喷香主要成分。代表品牌有五粮液、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剑南春等,贵州也有鸭溪窖酒、习水大曲等多个浓香型名牌品种。制作工艺
香型白酒的大曲,以泸州大曲、五粮液大曲等为代表,着重于堆,覆盖严密,以保潮为主。培养期各工艺阶段主要以翻曲来区分,阶段不十分明显。窗户的封启以实际需要而定。热曲和晾曲,主要依赖翻曲操作,只有当制曲顶点温度超越规定的工艺极限时,才进行翻曲,放潮降温。控制热曲顶点温度较高,一般在50℃以上,个别者高达60℃以上,如全兴大曲60℃,德山大曲60一65℃。翻曲次数较少,不象清香型白酒大曲翻曲频繁,属于中温曲和高温曲,工艺特点为多热少晾。因此,断面茬口不清亮.曲香味浓,以黄色曲居多。浓香型白酒因大曲用火的不同,主要是热曲温度顶点不同,分为中火曲和大火曲,实际即中温曲和高温曲。一遍高温曲的用曲量大,白酒的曲香味浓;中温曲用曲量小,白酒的曲香味稍淡。实际测定,中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都比高温曲大。为了互相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异性能,有些白酒厂,常把高温曲和中温曲配合使用,从而收到出酒率和质量两者兼优的效果。工艺流程原料处理浓香型白酒生产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高粱,但也有少数酒厂使用多种谷物原料混合酿酒的。以糯高粱为好,要求高粱籽粒饱满、成熟、干净、淀粉含量高。浓香型白酒原料高粱需粉碎,目的是暴露淀粉、增加表面积以利糊化和糖化发酵,但粉碎需适中,因采用续渣法多次发酵,每粒破碎成4~6瓣即可,能通过40目筛孔、粗粉占50%左右为宜,过粗影响出酒,过细会使酒醅发腻、蒸馏压汽,增加填充料用量影响酒质。采用高温曲或中温曲作糖化发酵剂,要求曲块质硬干燥、曲香浓郁无异味、断面整齐边皮薄、内呈灰白色或浅褐色,为增加与粮粉接触,大曲需粉碎至芝麻大小。稻壳作为填充剂和疏松剂,要求新鲜干燥呈金黄色、无霉烂味,使用前需清蒸30~40分钟至蒸汽无怪味,出甄晾干至含水量13%以下备用。出窖
南方酒厂将酒醅及酒糟统称为糟,浓香型酒厂采用多次循环发酵的“万年糟”配料,体现“千年老窖万年糟”中窖与糟对酒质的重要性,正常生产时窖内一般有六甑物料(一甑回糟、五甑粮糟),也有酒厂采用老五甑操作法(窖内存四甑物料)。
起糟出窖先除窖皮泥、起出面糟,面糟单独蒸馏后作丢糟处理,其丢糟酒回醅发酵;再起粮糟(母糟),起母糟前需清扫堆糟坝防污染。出窖至一定深度出现黄水时停止,通过挖黄水坑、移粮糟或利用预埋黄水缸等方式滴出黄水,即“滴窖降酸”“滴窖降水”,滴窖需勤舀(每窖5 - 6次)、12小时以上完成,使酒醅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防止母糟酸度过高、含水过多影响酒质。
黄水含残余淀粉(1 - 2%)、残糖(0.3 - 0.7%)、酒精(4 - 5% V/V)及醋酸、腐植质等,酸度约5度,还含驯化的己酸菌和香味前体物质,可蒸得黄水酒与酒尾一起回酒发酵,或用于制造人工老窖促进新窖老熟。出窖时需对酒醅发酵情况进行感官鉴定,以指导调整下排工艺条件,保证产质量。
配料、拌和配料在固态白酒生产中是一个重要的操作环节。配料时主要控制粮醅比和粮糠比,蒸料后要控制粮曲比。配料首先要以甑和窖的容积为依据,同时要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进行调整。如泸州老窖大曲酒,甑容1.25m3,每甑投入原料120~130kg,粮醅比为1:4~1:5,稻壳用量为原料量的17~22%,冬少夏多。配料时要加入较多的母糟(酒醅),其作用是调节酸度和淀粉浓度,使酸度控制在1.2~1.7左右,淀粉浓度在16~22%左右,为下排的糖化发酵创造适宜的条件。同时,增加了母糟的发酵轮次,使其中的残余淀粉得到充分利用,并使酒醅有更多的机会与窖泥接触,多产生香味物质。配料时常采用大回醅的方法,粮醅比可达1:4~1:6左右。稻壳可疏松酒醅,稀释淀粉,冲淡酸度,吸收酒分,保持浆水,有利于发酵和蒸馏。但用量过多,会影响酒质。应适当控制用量,尽可能通过“滴窖”和“增醅”来达到所需要求。稻壳用量常为投料量的20~22%左右。浓香型白酒配料需做到“稳、准、细、净”,严格控制原料用量、配醅加糠比例,并据原料性质和气候调节以保证发酵稳定。高粱渣可预先清蒸处理(配料前泼18-20%的40℃热水润料或冷水拌匀上甑蒸10分钟后扬冷),以驱除杂味。除高粱外,可添加多种粮谷原料混合发酵,利用不同粮食特点(如高粱香、玉米甜等)使酒香和口味更协调丰满。为稳定窖池理化特征和微生物区系,可采用“原出原入”操作,即某窖酒醅经处理后仍返回原窖发酵。出窖配料后需润料,将原料和酒醅拌匀堆积1小时左右,表面撒稻壳防酒精挥发,目的是让生料预先吸水和酸度、促使淀粉膨化,注意低翻快拌,且不能先拌稻壳以免影响糊化发酵。润料时间影响淀粉糊化率,酒醅含水分60%时润40-60分钟即可。若上排酒醅保不住水分,可通过黄水润料(酸度<2.0时缩短滴窖时间或泼20-30kg本排黄水)、酒尾润料(泼酒尾拌匀堆积至不见干面)或打烟水(出甑前10分钟泼80℃热水翻拌再蒸,打量水时扣除)进行弥补。蒸酒蒸粮
浓香型白酒蒸馏遵循“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采用混蒸混烧工艺,先蒸面糟后蒸粮糟。蒸面糟时,将蒸馏设备洗净,黄水可倒入底锅与面糟同蒸,蒸得的黄水丢糟酒稀释至20%(V/V)左右泼回窖内发酵(即“回酒升级”),能抑制生酸细菌、促进己酸菌繁殖及醇酸酯化,驱除窖底泥腥味,提升酒质;蒸后废糟含淀粉8%左右,一般作饲料,或加糖化发酵剂再发酵生产普通酒。蒸粮糟需均匀进汽、缓火蒸馏、低温流酒(25℃左右,不超30℃),先接取0.5kg左右酒头(调香用),再分段接取馏分、量质取酒、分级贮存,流酒15 - 20min,断花截取酒尾(油花满面时断尾,约30 - 35min),断尾后加大火力蒸粮(总时间70min左右),要求原料柔熟不腻、内无生心、外无粘连。另有蒸红糟操作,即母糟蒸酒后只加大曲、不加原料,提前20min拌入稻壳疏松酒醅,蒸后扬冷加曲入窖作下排面糟,一般不打量水。打量水、摊凉、撒曲
粮糟蒸馏后需立即加入85℃以上热水,即“打量水”,目的是让糊化淀粉充分吸水以利酶解转化。量水温度需高(低于则淀粉吸水不足易淋浆、发酵不良),用量按季节调整(每百公斤粮粉70-80kg,夏季多冬季少),使入窖水分达53-55%,窖底大渣层可多加水(强化窖泥产香菌、增强密闭性),用量不足会发酵不良,过多则酒味淡薄、酒精损失。打量水方法有打平水(各层水量同)和打梯度水(上多下少防淋浆),要求泼匀,且扣除回酒发酵的稀酒液量。泼量水后粮糟温度87-91℃,堆积20分钟可提升淀粉糊化率。
摊凉(扬冷)需迅速降低粮糟温度、挥发酸分和表面水分、吸入新鲜空气,传统操作是将糟子铺3-4cm厚于晾堂翻拌冷却(夏季40-60分钟,冬季20分钟),现多改用凉糟设备,需保证场地和设备清洁防杂菌污染。
撒曲时,扬冷后的粮糟加入原料量18-20%的大曲粉(红糟用曲量减少1/3-1/2),并按季节调整(夏少冬多),用曲太少发酵困难,过多则升温猛、易生酸影响发酵和口味。撒曲温度冬季高于入窖温度3-4℃,其他季节持平,撒后需翻拌均匀再入窖发酵。入窖
粮糟入窖前,先在窖底撒上l~1.5kg大曲粉,以促进生香。第一甑料入窖温度可以略高,每入完一甑料,就要踩紧踩平,造成厌氧条件。粮糟入窖完毕,撒上一层稻壳,再入面糟,扒平踩紧,即可封窖发酵。入窖时,注意窖内粮糟不得高出地面,加入面糟后,也不得高出地面50cm以上,并要严格控制入窖条件,包括入窖温度、酸度、水分和淀粉浓度。封窖发酵1.封窖 粮糟、面糟入窖踩紧后,可在面糟表面覆盖4~6cm的封窖泥。封窖泥是用优质黄泥和它的窖皮泥踩柔和熟而成的。将泥抹平、抹光,以后每天清窖一次,因发酵酒醅下沉而使封窖泥出现裂缝,应及时抹严,直到定型不裂为止,再在泥上盖层塑料薄膜.膜上覆盖泥沙,以便隔热保温,并防止窖泥干裂。封窖的目的是使酒醅与外界空气隔绝,造成厌氧条件,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侵入,同时也避免了酵母菌在空气充足时大量消耗可发酵性糖,保证曲酒发酵正常进行。但封窖不严,跟窖不及时,若有窖顶漏气,则会引起酒醅发烧、霉变、生酸,还会使酒带上邪杂味如不抹封窖泥而直接覆盖薄膜,虽然也能形成厌氧条件,但往往使酒带上烧臭味,成品酒的己酸乙酯含量因此而偏低,乳酸乙酯含量偏高,酒香气小;所以尽量采用泥封,窖顶中央应留一吹口,以利于发酵产生的CO2逸出。2.发酵管理 浓香型白酒发酵期间,首先要做好清窖,其次要注意发酵酒醅的温度变化情况,要加强对酒醅水分、酸度、酒度、淀粉和糖分的检测,由此分析发酵进行得是否正常,科学地指导生产。①清窖:渣子入窖后半个月之内,应注意清窖,不让窖皮裂缝。如有裂缝应及时抹严,并检查CO2吹口是否畅通。
②温度的变化;大曲酒发酵要求其温度变化呈有规律性进行,即前缓、中挺、后缓落。在整个发酵期间,温度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前发酵期:封窖后3—4天,由于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糖化发酵作用逐步加强,呼吸代谢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酒醅温度逐渐升高,并达到最高值,升温时间的长短和粮糟入窖温度的高低,加曲量的多少等因素有关。入窖温度高,到达最高发酵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夏季入窖后一天就能达到最高发酵温度,冬季由于入窖温度低,一般封窖后8~12天才升至最高温度。由于入窖温度低,糖化较慢。要3天后糖分才达到最高,相应地酵母发酵也慢,母糟升温缓,这就是前缓。这时,最高发酵品温和入窖温度一股相差14~18℃。b.发酵稳定期:发酵温度达到最高峰,说明酒醅已进入旺盛的酒精发酵,一般能维持5~8天,要求发酵最高温度在30~33℃左右的停留时间长些,所谓中挺要挺足,使发酵进行得彻底,酒的产量和质量也高,高温持续一周左右后,会稍微下降,但降幅不大,约在27~28℃左右。封窖后20天之内,旺盛的酒精发酵阶段基本结束,酵母逐渐趋向衰老死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数量增加,酒度、酸度和淀粉浓度将逐步趋于平稳。c.缓落阶段:入窖20天后,直至出窖为止,品温缓慢下降,这称后缓落。最后品温降至25~26℃或更低。此阶段内酵母已逐渐失去活力,细菌的作用有所增强。酒精等酸类和各种酸类在进行缓慢而复杂的酯化作用,酒精含量会稍有下降,酸度会渐渐升高。这是发酵过程的后熟阶段,能生成成品酒较多的芳香成分。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可以识别在配料、入窖条件等控制方面是否合理,以便在生产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3.酒醅中主要成分的变化 大曲白酒在发酵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其发酵品温的变化外,对淀粉、糖分、酸度、pH、酒度和水分、酵母数量等也要加以检测,以便掌握它们各自的变化规律,找到这些变化所引起的出酒率、酒的质量、风味的改变。表2-1-1为发酵酒醅的变化情况。每厂、每排、每窖的变化都不完全相同。贮存与勾兑简述贮存与勾兑是白酒生产中的重要工艺环节,是提高酒质的必要技术手段。常见的白酒贮存容器有陶质容器、金属容器、塑料容器、血料容器、水泥池容器等。白酒贮存重点是利用贮存容器对原浆酒的净化、对不同等级的酒进行老熟。勾兑主要是对不同的基酒进行组合和根据不同基酒选择调味酒,以及勾兑用水的净化处理。白酒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我国的酿酒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酿酒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酿酒工人、技术人员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积累了丰富宝贵的酿酒技术和经验,使我国的酿酒技术水平得到不断地完善、进步和发展。白酒(主要指固态发酵白酒)的生产工艺是由制曲、酿造、勾调三大技术构成,而勾调技术是酿酒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总结和发展起来的白酒生产主要工艺,勾调技术在白酒生产中起着改善酒质,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突出产品风格、提高优质品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本身是一门技术,但也是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在于体现美的创造、美的欣赏、美的享受、美的升华,是社会效益的体现。目前,白酒的生产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手工操作,在酿造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涉及到环境、微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非常复杂,难以准确控制,从而造成不同窖池所产的白酒,甚至同一窖池不同甑次蒸馏出的酒,不同季节、时间所产的酒其酒质(指所含微量成分及香和味)都不一致。经过品评验收后的合格半成品酒,通过一定时间的贮存之后,各坛酒的质量仍有一定的差别,不同材质的贮存容器及容器的大小,对酒的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勾调工艺就是将同一类型,不同特征或不同香型百味皆俱的“液体黄金”进行深加工,稳、准、细、精、严的关键工序,是把各种含有复杂香味成分的基础酒经过更佳、更协调、更为有益、更合理、更平恒的搭配,遵循生产规律,掌握传统的特殊性、典型性,凭借口感对酸、甜、苦、辣、涩、燥、闷、香、鲜、陈、老、绵、软、硬、生、幽雅、醇厚、细腻、净爽等一系列不同的感受,利用酒与酒之间的“取长”、“补短”、“相融”、“平恒”、“烘托”的原理,采取“酒勾酒”、“香生香”、“味配味”、“度调度”的诀窍。按照新、陈、老、茬次、酒度、不同工艺几大要素,以一定的比例调配,不添加任何外来物质。依靠科技辅助手段,使酒中重要的酸、酯、醇、醛、酮及其它微量成分达到“平衡”的效果,并在主要质量指标和感官指标上达到成品酒标准的基础酒(勾兑),然后根据需要在基础酒中添加少量特殊工艺酿制的调味酒,弥补和克服基础酒质量的微小不足和缺陷,得到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的成品酒(调味),进而达到统一标准、统一酒质、突出风格,使出厂酒长期保持稳定的质量,可见勾兑和调味是白酒生产中“画龙点睛”的重要工艺。尽管在各个酒厂,勾兑和调味工艺的具体内容,工艺要求和操作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勾兑和调味主要是由半成品酒勾兑和基础酒调味两部分组成。如上所述,勾兑调味工序是白酒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公司技术中心就北方浓香型多粮酒的勾兑调味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注意的问题做简要阐述,与同行商榷,共同提高。古贝春有限公司浓香型白酒勾调工序为:半成品酒分级入库——贮存——基酒选择——小样勾兑——调味——对比品评——定样——大样勾兑——加浆降度——调味——除浊——硅藻土粗滤——贮存——调味(微调)——精滤(华德滤片)——超滤(膜过滤)———包装出厂。贮存
以容器的材质、容量的大小,贮存的温度及环境不同对酒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以陶坛贮存最佳。陶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贮存容器。这种容器是以高温焙烧而成,在高倍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陶坛周身存在许多气孔,这些气孔又存在于烧结的玻璃状态中,所以既透气又不发生渗漏现象,同时本身又有远红外线的存在,对原酒陈酿过程有很好的催陈作用,是一种优良的贮存容器。古贝春有限公司高档白酒全部都用陶坛在地下酒库贮存一年以上,再进行勾调。在贮存过程中,酒体本身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是酒精分子与水分子的缔合;二是酒分子之间的有序排列;三是各香味成分之间的可逆反应。再就是低沸点成分一部分挥发,一部分氧化还原,酒度低时部分酯类的水解等。在贮存一定的时间后,酒体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口感才柔和顺口。以笔者的拙见,浓香型酒并不是贮存期越长越好、越陈越香。低度酒半年以上,高度酒一两年以上足矣。调味酒则需要较长时间。有条件的话,基础酒降度贮存,对酒质本身是有好处的。勾调 专业刊物杂志中多有报道,但未必切中要害。任何一件事或一项事业的成功与否,往往是由细节决定成败。勾调的意义和作用前面已赘述,在这里重点介绍勾调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质量原则:不成熟的酒不勾兑,不合格的酒不出厂。要勾兑某种成品酒,首先要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这是勾兑师应有的职业道德,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一个不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在勾调过程中,首先要先确定产品质量标准,围绕这一中心组织基酒。成本原则:提高合格率,多创经济效益。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成本。搞一点高质量的酒,各企业都能做到,要真正形成批量,占领市场,形成品牌,那就不容易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精心勾兑,尽量多的使用带酒与搭酒。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合理库存原则:保证库存量和贮存期。白酒需要一定的贮存期,也势必要有一定的库存量。这是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即使市场势头很好,也不能全部倾出,否则很容易引起质量的波动。消费者的否定,造成市场的丢失。所以,坚持合理的库存量与贮存期,是保证质量稳定,占据市场的重要条件。质量顺序原则:质量由低到高。在勾兑某一种酒时,都是用不同质量的酒按不同比例勾兑出来,勾兑酒时,先用和后用哪种酒,勾兑出的酒质量是有差别的。勾兑时应坚持基酒质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加入并依次搅拌。时间顺序原则:由新酒到陈酒。同一档次的酒经过不同时间的贮存,质量差别很大。勾酒时应从新酒到陈酒依次加入并搅拌。平衡原则:色谱骨架成分与微量成分的比例搭配。某种成型的成品酒,其酒中的各种香味成分所占的比例都有一定的范围值。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值,就改变了产品本身的风格特点。基础酒勾兑时,最终都要落到这一点上来。调味原则:基础酒确定之后,应已接近标准酒的质量,但还不完美,要通过调味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和有所提高,突出风格,调味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此。调味时除遵循勾兑的基本原则外,还应注意:先调香,后调味;先调酯,后调酸。先由含低沸点成分高的到含高沸点成分高的调味酒依次加入,并依次搅拌。可参考如下顺序:酒头调味酒——酯香调味酒——陈酿调味酒——窖底香调味酒——老酒调味酒——酱香调味酒——酒尾调味酒——高酸调味酒。调入的顺序不同,酒的口味和风格就有一定的区别。如同厨师做菜一样,同样的原料有的做出的是农妇炖菜口味,有的是宫廷菜口味,道理是相同的。提醒同行一定要注意。卫生洁净原则:在调味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量具一定要洁净卫生,否则会影响调味效果。因为白酒是非常灵敏的东西,甚至不经易间就可能改变其口味。特别是大样酒调味时,在提取不同的调味酒时,不能用同一器具提取不同的调味酒,如果用同一器具提取不同的调味酒,会改变调味酒的风格,甚至会毁坏某种调味酒,这是勾兑师必须注意的问题。后调味原则:勾兑好的半成品酒,经过除浊、硅藻土粗滤,半成品酒中的各种微量成分之间的比例会有新的变化,必须再调味(微调),使微量成分之间的比例达到新的平衡,此时的酒质才堪称完美。(注意:调味酒的比例不能太大,否则,极易出现货架期的反浊。)各种香型酒之间的相融原则: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白酒各种香型之间已没有了过去那么的经纬分明。企业为了适应消费者,引导消费,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其产品也在与时俱进,在生产工艺当中都在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勾调上也更是“取长补短”、“相融”、“烘托”,充分展现产品个性,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风格。勾调时应遵循各香型酒口味轻重原则,应从口味清淡到口味厚重的顺序,依次加入,其勾调效果尤佳。
分级入库
由于各香型、各厂家的工艺不同,要求不同,半成品酒入库分级也各不相同,古贝春有限公司多粮酒分级入库为六个档次:酒头 双轮底酒头与渣子酒酒头分摘,每甑取1kg左右,酒度在65度左右,贮存于陶坛,一年后备用。酒头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低沸点成分多,主要是一些醛类、酸类和一些酯类,所以刚蒸出来的酒头既香,怪杂味又重,经长期贮存,酒头中的醛类、酸类和其它杂质发生了变化,一部分挥发,一部分氧化还原,使酒头成为一种很好的调味酒,它可以提高基础酒的前香和喷香。双轮底酒占产量10%,这里又分为特殊调味酒(多轮次发酵)和一般调味酒。酒度73度以上,己酸乙酯5g/L以上,个别达10g/L以上,这类酒酸、酯含量高,浓香、糟香、窖底香突出,口味醇厚但燥辣。双轮底糟蒸馏时通过细致的量质摘酒,可以摘出不同风格的优质调味酒,如浓香调味酒、醇香调味酒、醇甜调味酒、浓爽调味酒等。这些酒通过一定的贮存期,在调味过程中,能克服基础酒中的许多缺陷,可使成品酒窖香浓郁、醇厚绵甜、丰满细腻、余香幽长,要根据基础酒的具体情况,恰当使用。一级酒占产量的30%,酒度70度以上,己酸乙酯在2.8g/L左右,由于是前馏份酒,乙酸乙酯略偏高,乳酸乙酯偏低,口感是香正、味浓。并且有香、甜、爽、净的特点,作为高档酒的基酒备用。二级酒 占产量的60%,酒精度60度以上,己酸乙酯在1.5g/L左右,总酸及乳酸乙酯偏高,口感醇厚,味净、微涩感。作为带酒或新型白酒的勾调。稳花酒在摘二级酒的同时,可摘部分稳花酒,酒度在45度左右,酸度、乳酸乙酯偏高,高沸点成分丰富,口感醇厚,味较净。贮存一年后,作为调味酒备用,主要是调酒的后味,这档酒并不是每班次都摘,根据勾调需要,随时安排。酒尾 选用双轮底酒醅蒸出来的酒尾作为调味酒用,酒度18度左右,贮存一年后备用,而一般的用于新型白酒的勾调或回蒸,酒尾中含有较多的高沸点香味物质,如有机酸及酯类含量较高,杂醇油和高级脂肪酸含量高,可提高基础酒的后味,使酒质回味长而且浓厚。
产量在名优酒中,浓香型白酒的产量最大。四川,江苏等地的酒厂所产的酒均是这种类型。浓香型白酒以“无色透明、窖香优雅、绵甜爽净、柔和协调、尾净香长、风格典型”名扬海内外。泸州老窖国宝窖池以其独一无二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酿造史上的奇迹,其精湛的酿酒工艺为世界酿造蒸馏酒之最。